close

親密社會學 

【對這學期所閱讀文本以及課堂討論為基礎的反思】

  這學期我幾乎每一周的文本都覺得很有趣,其中幾篇印象比較深刻,通常是能和我個人自身經驗作對照與反思的幾篇文本,有張娟芬《愛的自由式》第六章〈T婆的情緒互動〉和第七章〈T婆的情慾互動〉、Shulamith Firestone《The Dialectic of Sex》chapter 6 〈on love〉、Kindlon, Dan &Thompson, Michael〈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Gustavson,Malena〈Bisexuals in Relationships: Uncoupling Intimacy from Gender Ontology〉。在閱讀這幾篇文本的時候,因為主題會讓我聯想到自己從小到大的思考性別認同的過程,所以和我有比較大的關聯,因此能夠產生一些反思,而其中〈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雖然不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但這篇文本也讓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對於我觀察周遭朋友和我自己的弟弟,我認為這篇文本的研究發現不只發生在歐美國家,也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1.T婆互動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第六章〈T婆的情緒互動〉和第七章〈T婆的情慾互動〉這兩章從T婆的互動中,找出讓他們在相處過程中感到不自由和痛苦的部分,透過訪談依稀歸納出T婆的親密關係腳本,T不全然的陽剛與婆不全然的陰柔。這些互動中,許多婆熱衷於從T的陽剛之中挖出T脆弱的一面,並且婆本身柔軟中帶有堅毅的特質,能夠適時的替補身份。但不是每次都能充滿默契的適時消化衝突,因此形成消磨女同志情侶感情的原因。

  我認為女同志之間的感情消磨,和異性戀的婚後相處,也有相似之處,但比異性更彈性,因為異性戀女性在婚後常被稱為黃臉婆、大嬸,因為脫離了嬌柔的女性形象,展現女性本來就可以俱備的陽剛的一面,但這個面象卻會被妖魔化。女同志如果仿照異性戀的思維,當然會對這樣的女性一樣趨之不恭,但如果本來就知道婆所俱備的柔軟中帶有堅毅,T所俱備陽剛中帶有脆弱,其實也就是達成人與人對人性最基本而深刻的尊重和包容而已。

  第六章先以婆的角度出發提到T婆互動中,婆默默付出的心酸。T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承受社會的壓力和歧視,所以在T婆情侶的互動裡,T的傷痕被視為需要珍惜和悉心呵護的,在這種呵護中,作者訪問的許多婆講出了T情人的一些共同問題:沈默不表達意見的石頭T、像小孩一樣極度需要母愛、會以男人的身份欺負女人、用不安全感勒索情人。

  婆必須要展現溫暖富有母愛的一面,包容T展現陽剛時,所伴隨而來的壓迫,有時候如同對照異性戀男女互動中男性對女性的枷鎖,而這些互動許多婆都敏銳感受到,例如在Joann Loulan的問卷中,婆勾選了「打掃家裡」、「佈置」、「帶小孩」這些選項,而且都選擇了「主動」,訪問對象籃籃說「之所以不選擇『被動』,是因為他心裡知道是不對的。」也就是說,女同志多少是希望能夠自發性的安排角色分工,希望每個分工都最接近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但事實上做出來的行為往往會受到其它壓力使得分工和T婆身份相呼應,例如婆就必須要煮菜洗衣,T必須要接送、擋酒。

  和T的互動,是婆存在的意義嗎?文本中提到《寂寞之井》、《藍調石牆T》裡面的結局,兩對T婆分手的情形,都倒向這個問題。受訪者林晴也提到,他愛上的T外表都十分美豔,但他就是知道那是個T,可能是因為他知道T不是只有從外表上可以看出來,從「侵略性的眼神」、或是交往後對待女友的方式,這些互動模式中也能窺知一二。婆在和T相處的時候,也常常被認為是「可以輕鬆選擇跟男人結婚」的,因此婆對於女同志身份的認同掙扎和對於自身慾望的主體性,常常被忽視,有些婆會不滿自己因此不被T尊重。我覺得T不是婆存在的意義,會有這種認知,是因為T常常是婆發現自我認同的原因,婆從那些侵略性的眼神中找到交往的機會,在浪漫愛的想像中,男性是追求者,所以許多生理女性從小就等待侵略者的眼神,在這些眼神中認定自己是誰。當然也有主動追求的婆,這些婆也有侵略的眼神,這些婆會主動感受到T的吸引力,可以自己認定自己是婆。

  T在面對數量稀少的婆時,常常擺出任勞任怨的姿態。第七章情慾關係中,T常常被期待要當主動的一方,滿足婆的需要。有些T不給碰,在床上也只專注滿足婆的慾望,有些婆樂得會躺著不動,當接受的一方,有些婆會期待彼此之間能夠互相取悅。這種時候,兩個女人,生理構造一樣,達到高潮的方式(可能)一樣的特性就會凸顯出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坦然面對自己的慾望。

  文本似乎對於不願意動、不愛T的身體的婆抱持著批判的態度,但其實許多婆是的確不喜愛T的身體的。也許是從小被建構出對男性肌肉的想像,對於硬、強勢、主動這些被歸類為男性該做也該「本能俱備」的事項,對於這些和女性談戀愛的婆,這種想像是從小到大練習了千百遍的。但是在和男性發生性行為時,即使主動的人和使力的人都是男性,女性不一定會被滿足和被取悅。因此在和T發生性行為的時候,「被T取悅」是婆的嚮往,既保留了對方主動的想像,也滿足了婆的性慾,是婆身為女性最自私,但也能說是最自由展現情慾自主的一面。

  T婆的互動模式在文本中很常提到「付錢」,婆讓T付錢似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的規矩,這也預示了兩人的相處中,T需要擔任賺錢養家的一方。透過付錢的動作,T讓婆保有「女人」的既定印象,陰柔、照顧家庭的。但是隨著今天異性戀男女的互動中,雙薪家庭、約會平均分攤越來越常見,女同志的互動也會受到影響,讓T付錢不再是主流趨勢,這也影響到賺錢養家的責任可能也不再只在T肩膀上,這樣的改變也許會影響T婆之間的「女人」定義,模糊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2.性別二元

  在讀過Shulamith Firestone《The Dialectic of Sex》chapter 6 〈on love〉這篇文本之後,我對於作者所講的男女二元世界的區分感到很驚訝,這篇文本的論點本身有一些破綻,姑且先不談過分二元的問題,作者從佛洛伊德對男性和女性在幼年時期對和媽媽分離的感情的不同,推論到男性主導理性世界、女性主導隱藏在背後的感性世界,這個論點本身就有點讓人不信服。但我試著把它所講的觀念跟周遭很多朋友簡述,女性朋友都會表示認同絕大部份,至少認同「女性總是被認為主導感性,並且需要躲在男性背後」這個結論,而男性好友則通常會否認,說這不是常態。生活中也非常多例子可以證明,大說數人都相信女性比較溫柔感性,有不理性、容易失控、歇斯底里等缺點,所以大可以證明「女性屬於感性的一方」、「感性屬於較不強大、較差的一方」這些文本中的結論。

  陽剛崇拜一直是我很常思索的問題,我自己有一些解讀,但也許還不是能夠很清楚的說明。在閱讀女性作家的文學作品時,「世界的定律總是只圍繞著男人的理性」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到,有些女性作家會以「用陰柔與感性來重新統領世界」為號招,創設新的文學書寫角度,這代表私人、也代表「女性」。我猜想早期人類社會之所以崇拜女神與繁殖,是因為繁殖帶來的結果是更多的人力資源,因此追根究底陽剛、力量是人類最原始的追求,演變成今天對於陽剛氣質的崇拜。然而女性與男性,或是能不能有任何一種性別代表絕對的優勢和陽剛、理性等,卻不能夠像今天這樣簡單區分成男性陽剛、女性陰柔。陽剛跟陰柔能不能夠被二分也是一個問題,力量孕育於柔軟,對世界秩序的認知也孕育於對理想的想像,因此,雖然今天的我們常常簡化成陽剛和陰柔,或理性與感性,甚至更簡化成男性(代表陽剛、理性)和女性(代表陰柔和感性),其實都是建立在非常薄弱的邏輯之上的。

3.性別與國家、經濟、消費文化

  在課堂討論中,曾經提到女性的消費文化,同學問說為什麼女性常常在社群網站上分享美食、貴婦下午茶,貴婦團和阿帕契合照炫耀。這和《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文本討論中曾經提到,性產業的女性造就了國家的經濟,卻被汙名化成為愛玩、放縱、不檢點的女人,在社群網站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消費文化中的女性」,知名育兒部落格上可以看到媽媽在分享育兒產品、寶寶的新玩具和新衣服、名媛貴婦炫耀名牌,這些透過媒體傳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塑造了女性的價值,建立在優渥的經濟和悠閒的生活上,上課討論時說過透過網路更能讓不同階級的人看到比自己更有錢的人的生活,因此產生欲望,或認為「那才是最好的生活形態」。

  上課提到國際位階,讓我想到異國婚姻的部落格分享也非常流行,除了分享文化衝突的趣事以外,結婚後住在歐美國家的台灣女性也常常分享度假旅遊、養兒教育觀、美食、物質生活等,塑造更好的生活品質,對於歐美國家有更現代性的想像,普遍看起來會讓人覺得嫁到國外「嫁得比較好」。而外國女性嫁到台灣則比較少見在部落格上分享生活,可能比較不令人嚮往。另外,去年在臉書上曾經有一波檢舉混血兒粉絲專頁的風潮,許多人仇視混血兒受到歡迎和注目,所以故意大量檢舉讓這些專頁被關閉。台灣女性嚮往和歐美國家或較高度開發國家的人結婚生孩子,可能跟對生活的想像和審美市場流行混血臉孔有關,但顯然台灣女性嚮往生混血兒這個現象,對於許多人來說造成威脅。可能是因為混血兒混淆了,或看起來淡化了這些女性的國族認同,嚮往混血兒等於女性向別的國家的男性靠攏,對於男性和國家的父權是種損傷自尊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