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心得和重點整理

文本:Bauman, Zygmunt. 2003.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Cambridge: Polity Press,chapter1,2,&3.中譯本

  出入愛戀、出入社會性的工具箱、論愛鄰舍之難處三章重新檢視的液態時代中面對愛、性、親屬關係、人際關係的各種面向,反思這個時代的理性標準基於消費文化的習慣,所以造成更強調方便的關係,作者逐項解釋消費文化和親密關係彼此交互的影響和對親密關係造成的改變,再把現今這種液態時代關係和過去的關係作對照,從中尋找讓人們焦慮不安的原因,並且得出人性的曖昧和流動性,我們必須學習接受新的局勢,並且有效的因應。

 

出入愛戀

  實現的愛跟死亡一樣,都是既惟一而且永遠。愛和死亡一樣沒有辦法經過學習知道該怎麼面對,也沒有辦法逃脫,他們都會在不能預期的時刻擊中你。愛和死亡沒有歷史,每個都是人類生活上的單一事件。

  戀愛狀態幾乎是一種本質使然的循環狀態,這個時代的人們傾向認為自己可以經歷很多次愛,這讓愛的試煉變輕易了,讓愛的標準變低了。這讓愛被認為是種值得學習的技能,會隨實驗的數量與練習的勤勉度而熟練。但這樣學習到的技能,是一種速戰速決的技能,如同愛情大師唐璜其實是「愛無能」的原型,他看似在不斷實驗新的愛,但其實是受不斷重來的想法所驅使,成為愛的反練習,一種讓人對愛無能的訓練。然而,人能夠學習的活動,是有一套不變的規則的活動,而自認為能夠固步自封,只會把自己置入更大的風險中。

  在消費社會裡,總是喜歡方便的東西,學習愛的經驗,正是把愛的經驗當作商品以不勞而獲的姿態販賣。但沒有謙卑和勇氣,就沒有愛的能力。

  欲望和愛不同,欲望有想去消耗、滅絕一空的願望。愛是關切、維護關切對象的願望。愛為世界添加東西,越把自己給予所愛的對象,自我就越寬廣。但愛的奉獻也會轉化為占有,愛與權力貪婪難分難捨。

  失去丈夫可以再找,失去兒子可以再生,但失去父母卻不能夠再擁有。因此婚姻作為仿照親屬關係的紐帶,便是日復一日的苦差。同居的吸引力在於,它意圖單純,不會對未來的親屬造成影響,也無法阻礙過去。同居意味著同在一條船上,卻無法到達彼岸。當我們的祖先奮力掙脫家族的束縛,今日變得脆弱的親屬關係反而引起我們的保護感,而當締結婚姻的人變少,親屬的關係也拉昇。

  想像的共同體,把無名者包含在我們的唯一方式就是把他們當成機會加入自白儀式的夥伴。

 

出入社會性的工具箱

  性欲是社會的,兩性的相遇產生了文化,讓人們在共處中得到滿足。子女從幫助生產的勞動者,變成情感消費對象,小孩讓人感受為人父母的喜悅,小孩是人類生活中最昂貴的消費,還有難以用金錢估計的成本,例如建立家庭、降低工作時間等,因此常有各種因為子女而產生的憂鬱。

  太過人性的渴望完美融合,能夠透過性,錯誤的達成結合的假象。性與愛必須融合,才能真正成為融合的工具。現今的性被期待純粹,但人際關係本來就難以純粹,因此反而更加孤寂。

  至死方離的愛、建立永恆的橋梁、同意接受命運的擺佈、許下不可收回的承諾,這是勞動人的理性。在液態現代的消費人眼中,是不理性的。愛與生殖意願,緊密結合了勞動人的性。

    勞動人用性維持關係,潛伏很多不忠、支配的風險,性如果沒有協商和尊敬對方,無法完全避免這些衝突。消費人的生活水準在於汰換速度,足夠有錢,不夠長期緊抓著商品不放的人才是勝利者。把性消費化,讓性變成可以退款的保證。保險套帶來性的安全只限於遠離愛滋,卻對釐清因性產生的關係沒有幫助。

  性人的行為在自然和文化之間游移,也在自由選擇或命運決定之間曖昧不清,正確和不正確的性也不再被液態時代的掌權者劃分清楚。

 

論愛鄰舍之難處

  愛鄰舍和自利相衝突,為什麼「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這個違反自利的準則會被提出來?

  因為愛鄰舍可能是人性的誕生,人性從生存本能,轉化成道德的過程。這個解釋,先暗示自愛是既定事實,再提出愛鄰舍違抗了自然本能,能夠超越肉身,使得人性得到凸顯和意義。但自愛其實不一定是生存本能。為了自愛,我們必須成為值得被愛的人,因此自愛建立在需要被愛之上,我們渴望被認同、被愛、被聆聽。所以當我們預期鄰舍也渴望被愛,表示他們同樣渴望擁有尊嚴,被認同獨特性。因此愛鄰舍如同愛自己,意味著尊重彼此的獨特性。

  一個人的苦痛不比集體的苦痛來得沒有價值,只讓一個人痛苦,也是人性尊嚴地否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