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麗溺愛---鄭明娳《這是我愛你的方式》

(一)作者介紹

  作者學歷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

曾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也先後任職龍騰出版社、《聯合文學》、翰林出版社顧問,並在多個月刊雜誌設有專欄。

  鄭明娳曾在散文《拒絕才是禮貌》上寫道:「以我個人而言,親子生活使我溫馨甜蜜、

讀書寫作使我心寧神定、社會服務使我活潑有生機。但是三條軌道並不能完全平行發展,

這時就要適度割捨外在工作先『修身齊家』。」可以見到她在經歷過許多繁忙的事業後,

最想珍惜的是親子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兒子高中後,許多父母是漸漸放手,

不再處處介入子女的生活,作者卻用自己的方式,反而擴展的跟兒子相處的廣度和深度,

這其中的原因不只是教育和教養兒子的目的而已,也是作者自己個人生命中認定最重要的事情。

 

(二)文本內容分析

付出變成擁有:創造價值

  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本書是一個付出的故事,通篇在敘述母子生活,

我們看到一個母親為了兒子辛苦工作,

花時間陪伴瞭解他,改變他成為獨立自信的人,直到他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才放心。

但其實更是一個母親實踐自己的理想的故事,她對於愛兒子的方式,有傳統華人女性所被寄託的緊密關懷,

也有現代女性對教育所抱持的像友誼般的尊重。

如作者在她的一篇散文《放你單飛》中最後一段話:「跟你相處,我才理解:人際之間的任何關係,

都少不了『朋友』這一『倫』來潤滑。所以,我認為努力使你成為我的朋友比讓你僅做我的兒子來得重要。

其實你已經時常提醒我的缺點、討論我的性格,做著諍友的工作。使我深知,

亦感動著:長久以來,你都在寬容地接納一個有太多缺點的母親。」

  書中其中一章提到『休閒』,作者先從自己兒時講起休閒這件事,

小時候的玩樂直到長大後消失、再也不懂得什麼是休閒,直到跟兒子相處,

陪伴兒子的時光好比神仙快活,作者才又領悟到擁有『休閒』的生活該怎麼過。

  每每在作者主動出擊,主動提每一個母子可以一起聊的話題和一起進行的事情,

他們母子的關係才順利進展到下一步,但像這樣看似單方面付出的交往中,

因為兒子的點滴回應,不教而教,讓作者和自己對話,從付出變成收獲的人。

 

從悲劇變喜劇:兒子大改造

  報銷的兒子,第一章描述作者聽到兒子說希望自己回國陪考,連忙從國外飛回來,把兒子從父親家裡接走後,看到兒子變成寡言封閉的人,『我終於知道,兒子不但聯考報銷,連心靈也報銷了

  第二章的標題是變形,延續上一章節的報銷,原本常常黏著自己的小男孩,才過了一年,就變形成不願跟媽媽有任何機會說話的人。作者發揮強大的克制力,『每天半夜我都覺得自己的耐性已經到了臨界點,要爆炸了!但我一再警告自己:他的人格壓意扭曲到極點,不能怪他,是我們照顧不好,我要忍耐!

 

  這兩段是整本書最黑暗晦澀的地方,作者侃侃而談自己耐心觀察兒子,想讓兒子改變陰沈的個性,生動地描繪出一個關在自己房中、不出門不說話的男孩。不過雖然這兩章雖然是在描寫一個悲劇的少年的身影,作者字裡行間卻透漏了另一個理直氣壯的身影,觀察兒子、不斷嘗試跟兒子說話,作者本身是另外一個很搶戲的故事線,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半夜偷偷皺眉,可是在兒子面前就堆著笑,不斷和兒子鬥法,用各種方法誘騙兒子,努力嘗試的可愛媽媽。這樣一個溫暖的角色出現,總是在為了讓兒子和自己說話,耗費好大一片心力,語氣幽默,卻能讓讀者動容,產生非常大的認同感,作者沒有誇耀自己的愛和付出,但這些努力在描述時,作者那理所當然的語氣中展露無遺,卻讓讀者感到自然而然,衷心佩服、喜愛這位媽媽。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他侃侃而談漫畫,應該是他出生以來跟我講話最多的一次。

 

母親的努力與兒子的改變

  文本一開始,作者描述自己一步一步建立親子關係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是情人之間互相了解,從觀察、推測,讓兒子從原本不講話,到願意回應,甚至到侃侃而談,作者細膩描述她和兒子相處的情景,讓讀者感受到這個媽媽內心的焦慮與煩惱,還有一些小小的負面情緒,不闡述母愛的偉大,而著重在人性的完整,雖然是在描寫觀察兒子,但更具體的描述卻是在自己身上,會害怕也會偷懶,卻也有樂觀和堅強的一面。

我每天都偷偷讀他正在看的漫畫,再假裝隨意問一點問題,然後對談。』

『為了表示真的聽進去了,還得適時發表意見,實在有點辛苦。但是,兒子肯說話、且熱絡地說話,使我興奮莫名。

  讀者的情緒會隨著作者得描述跟著起伏,尤其是看到文中的兒子在點點滴滴中改變,例如寫到兒子會開始關心作者的事,有人打電話給作者,兒子順口問了是哪裡的電話,作者就高興萬分。

我真高興,他開始關心我的事。

  於是這裡情況開始好轉,寫道作者終於和兒子變成好友,可以一起討論關於電影、小說,也討論了色情電玩,這時候作者表露了母親的姿態跟兒子說了『我們要無所不知,但有所不為。』這句話是對作者的兒子說的,卻隱隱透漏了作者對待兒子的愛的方式,控制自己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的,有這樣的克制力,才能成為一個溺愛的媽媽。

 

華人母親與朋友般的家人

  書的封面描述『一個悲憤的單親媽媽和一個人格扭曲,自卑自殘的兒子』但其實對很多讀者來說,翻翻內頁前幾章,就發現這是一個台灣學子的眾生相啊,廣大的國三、高三生就是這麼沈默這麼活在壓力裡的,怎麼被描述成好像很嚴重呢?然而作者因為這麼看待自己兒子的低潮,所以才能帶著兒子走出對人生的絕望,離開禁閉不出的房間和突破心房,離開像軍校一樣的私立學校,出走到加拿大,是媽媽帶著兒子對人生的出走,也是心靈的出走。

 

『是上帝讓你做我永遠的Baby,那是所有華人母親的天性:無論如何都忍不住要寵她的子女。』
  雖然作者使用華人母親對孩子付出的愛,來形容自己的母愛,但其實隱含更多的是背離傳統價值的教育方式,或是說愛小孩的方式。她對小孩的愛的方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既像母親一樣全力付出,又像朋友一般尊重陪伴,沒有把父權式的權威施加在兒子身上,沒有如傳統父母望子成龍,她能傾聽孩子所有的心聲。

  呼應本書書名「這是我愛你的方式」,全篇談論的不是教育,而是一種作者特有的價值觀,是一種有思考過的愛,十分理性,也十分溫柔。這樣愛的方式,已經不是母親愛著自己的兒子這麼簡單,是人跟人最理性的相處模式,人用理性的方式去愛人會做的事情,有傾聽、有尊重、有付出,而且無止盡,正如她書中所說,「原來,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為作者口中的「溺愛」。

  在這種愛的形式之中,作者巧妙地變成兒子的朋友,對兒子說出「你可能未意識到我們也像知音般投緣。」並且謙虛地認為是自己的獲得,「擁有一個朋友般的兒子真是自己無邊的福氣!

  她定義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叫作「家人」,『家人是:相聚時開心、分別時放心。家人是:相處時開心、想起時窩心。

 

 

(三)寫作手法

和一般母親做比較,凸顯自己的特別之處

  許多母親到多倫多探親,總是順道觀光加拿大那永遠看不完的美景。然而,我的「景點」只有你。』如同愛人般的深深的告白。

當兒子變成不愛說話,回答問題絕對不超過兩個字,向他說話,總是冷著臉簡短的說「隨便」或是「還好」。作者老實說出自己的心聲,『我想,任何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氣結,都要抓狂。

  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在研究美屬薩摩亞地區青少年的生活型態時發現,當地年輕人沒有叛逆期。這說明了一種可能性,叛逆期不是生理因素在作祟,而是社會和環境因素使然。在台灣,以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家庭生活經驗為例,當歷經聯考階段,不少人因為壓力大而使得情緒緊繃,變得冷漠少話,這是正常的青春期現象嗎?該把它視為每個人必經的路程嗎?作者並不那麼覺得,她寫道:『我告訴自己:他病了!我一定要忍耐、要觀察、要思考最適當地對待方法。』從一般人認為應該生氣的地方,轉為分析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法,這正是她特別之處,是一種理性的愛。

 

轉換語意,加強印象

  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種俏皮的語氣,平平順順的母親帶著兒子相處的文章,如何能吸引讀者注意呢?透過語意的轉換,營造反差感,讓讀者感到意外,但又合乎邏輯。像是作者說道:『並不是每一位母親都有機會可以永遠溺愛她的子女…可是我,不論用多少愛都淹沒不了你。』這裡的溺愛,巧妙地把一般意思「過多導致不當、窒息的」,轉乘「極多、非常多的」,藉此向讀者宣告,她會多麼疼愛她的兒子。可是這份愛其實並不是溺愛,是有克制力的愛,『我非常用心尊重你的意志、你的興趣、你的私人空間。只要你接到電話,我立刻回到我房間,讓你放心打電話。』表示作者的溺愛,是有原則的。

 

  作者也會用一些誇張的句子,甚至是把字詞的意思整個抽換呈相反的意思。

你永遠寵不壞

  作者常用好的詞形容壞的事,用壞的詞形容美好的事情。

他父親說為了加強補習,我幾乎完全沒有機會跟兒子見面,不知道孩子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

這裡的脫胎換骨不用在變更好的意思,而是指兒子當時再升高中的考試壓力下,逐漸封閉自我。

 

 

生動的對話、動作、譬喻

  每一個論點都有鮮明的舉例,舉例有細膩描述的情境(動作)和對話,讓當時情況如小說般活靈活現的上演。

低下頭對跪在地毯頭靠著你大腿的我,溫和的說:「妳先去睡覺。」』

『你還只是高二生,用功讀書時,我竟找機會纏著你,非要你停下來,喝我打的新鮮果汁。』

『那態度真像一位父親對著刁蠻的女兒說話啊!』

 

每章的短句結尾

  作者在寫每一章的結尾時,常常使用獨行且獨句,有時候是接在一個情境之後,有時候是為整段下個結論,這個簡短的獨句很有力道,往往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能讓讀者在進入下個章節前,把前意斷零碎碎事件和敘述所累積的情感一次引爆,例如第二段的:

碗裡的湯剩下半碗,他一語不發,站起來走回房間,關上門。

留下我一個人,恨不得撞牆。

和第三段作者終於和兒子找到話題,結尾句十分能呼應:

我興奮地把碗盤送回廚房,差點撞上牆。

這些句子看似活潑且信手拈來,卻其實巧妙地被作者安排。

 

前面順序,後面挑接

  一開始為了描述清楚整個改變兒子的事件起末,文章從兒子考高中聯考開始寫起,一路寫到考上私立五專,在寫移民到多倫多讀高中的補習狀況,然後兒子選擇大學科系後,一個人到日本遊學,最後是找到工作。這中間作者最關心的是兒子的課業和興趣,用最大的金錢和陪伴幫助兒子在這當中找到方向。

  但接著,後篇的章節開始時間不再一路順流而下,時而回顧過去,時而講到兒子工作時的情景,描述溫馨有趣的母子互動,這些段落中,不只提到母子,也提到兒子崇拜的人物,很細節的介紹了物理大師霍金的魅力和比爾蓋茲的先見之明,因為這兩個人物出現在母子的對話中,所以能夠在生活中確切的帶出「不該以貌取人」或是「金錢不是一切」等。

 

(四)批評與比較

一樣是描述母子關係的散文,在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中,有比較多母子衝突的對話。

  龍應台:「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安德烈:「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甚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的不能動彈?」

  雖然《這是我愛你的方式》有很多溫馨的母子對話,但很少看到以兒子角度,認認真真對媽媽說過一個反對的話,不過有可能是因為鄭明娳的兒子比較寡言。從這個角度再看這本散文,就會覺得似乎缺少更多對話的空間,母子的情感從冷漠到接納彼此,在整篇散文中,一直都是作者單方面的觀察和主動引發「事件」,例如主動問一句:「你覺得媽媽是那樣的人嗎?」「你覺得我該去找你嗎?」,讓人不禁覺得,美滿的母子關係,會不會都是作者一廂情願的想法呢?如果能有更多作者的兒子的說法,或是生活中會遇到的衝突,比較能看到兒子的感情。

 

(五)心得

  我很喜歡這本散文,作者的個性很像小孩,兒子的個性像老人,雖然批評這本書的立場太一致,擔心是不是只有作者一廂情願,但其實兩個人的互動平靜喜悅,因為作者順著兒子的喜好,用自己的專業去回答,所以可以看到像是物理學家霍金、《星艦奇航記》、漫畫《新世紀福音戰士》都能用人文的角度去討論,讀起來很舒服,也很有趣。

  其中作者不避諱的多次提到金錢的用處,在多倫多時,即使戶頭快沒錢的,卻還是咬牙繼續讓兒子補習,或是買12萬的電腦讓兒子學做動畫。這些一般來說過度寵愛兒子的做法,卻在日後幫助兒子找到很好的人生目標,當年的奢侈變成一場成功的豪賭。雖然作者沒有特別提到這件事情值不值得,但是讓我更加思考用錢的意義,就像文章中母子對話討論金錢,作者說錢不是萬能,但兒子說賺錢卻很重要。錢可以做很多事,省錢很重要,但會花錢更重要。

  這本書讀起來雖然沒有什麼大悲大喜的生離死別,卻能讓人愛不釋手的一次讀完,可能是因為作者的熱情很有吸引力,是本很有魅力的生活小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